核心素养指引下的课堂转型

发布人:管理员 浏览量: 1249日期: 2020-11-26 10:44:11

2019年12月2日,非常有幸能请到华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志芳教授来我校莅临指导。结合由张景怡老师执教的研讨课《线段、射线、直线》,夏教授在讲述了“核心素养指向下的课堂转型”的同时,也让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在课堂转型的重要意义——教师的理念和学科素养将决定课堂的走向和质量。


此次讲座,夏教授围绕着“课堂”、“教师”、“转型”等关键词,分别阐述了以下三个观点:


一、坚持一个“核”:课堂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何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了个人素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有必备性、时代性、综合性、复杂性、跨界与创造性等特征。它既需要具备传承的内容,又应具有前瞻性。


二、把握两个“机”:课堂教学要机制机智兼备


素养不仅有不同的层次,而且有不同的水平。好教师要把握教学机制,但教学实践中有应当具有灵活性。而在备课制度上,要学会学期备课、单元备课、课时备课;备课方式上应当基于合作、体现集体研讨、分工负责、成果共享的模式……谈到课堂教学中生成与预设的处理,夏教授认为,教师需发挥教学机智,随机灵活应对各式各样的问题,教学机智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即时体现。


三、实效三个“效”:课堂教学要关注效率、效益、效能


结合课例,夏教授深入浅出地指明:优质的课堂、优秀的教师应当将三种教学状态(讲授-给予、启发-引导、放手-自主)有机交融在一起;而“科学”、“合作”、“借鉴”则能实现课堂效能最大化。同时,他还指出课堂教学的效益问题需要体现对素养的关注;对教学生态、课堂文化和师生身心发展的关注。


聆听夏教授的讲座,促进我们深度思考:


如果,我们的课堂中,


教师能够成为学生“经历”和“构建”过程中的“双料专家”;


在教学点评时,我们能从“评价”转向“反思”;


我们的课堂能够成为学习者协作、交往、创造、批判性思维的载体,


那么——“课堂转型”则正在发生……


 


文/许陈洁


图/徐衍青

36.jpg

电话:(021)68975295

 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五莲路1819号

@Copyright 2020

沪公网安备 31011502016921 号